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关键在基层,基础在群众。我市创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一体化大综治格局,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其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千家一条心,维稳在基层。记者在巴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平安建设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采访中,发现基层在维稳工作中的一招一式,都成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宝贵经验。
站在群众的角度去看问题
10多年前,巴南区花溪街道办事处红光村因为拆迁引发了众多矛盾。由于久拖不决,随着拆迁政策的不同,该村情况越来越复杂,矛盾愈演愈烈,以至于后来前去村里处理问题的干部根本进不去,即使进了村也会挨打。干群关系一度陷入非常尴尬的僵局。
巴南区在红光村成立群众工作部,找了20个能做群众工作的干部进村工作。进村的干部没有像以前的干部一样去讲大道理,也不去讲什么政策、法规。只是走家挨户去收集村民有哪些困难等等。一个月后,干部们搜集到几千条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加以解决。同时,干部们开展了一系列送温暖活动。村民曹某儿子患痛风病,无法打工挣钱,家里经济窘迫,全家七口住在租来的小屋里,生活十分困难。得知曹家情况,干部们主动给他家送去慰问品,还让工作组协商解决曹某的住房难题 这让曹某非常感动。就这样,在干部们工作的感化下,村民们逐渐消除了对干部的隔阂,主动配合干部工作。现在的红光村又恢复了曾经的平静,
巴南区政法委书记王多富说,用群众工作部来统领群众信访工作,说到底就是要在工作中转换我们的工作思路,即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真真切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群众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社区有问题就开听证会
大渡口跃进村街道革新社区,是重钢搬迁后留下一个老社区,社区里流动人员多,20%以上都是老人,社区鸡毛蒜皮小事层出不穷。
单就社区广场的使用都扯了不少皮。原来,革新社区广场是社区唯一健身运动场所,几年前,广场上有一个篮球场,社区里的年轻人都爱在这里打篮球,由于没有时间限制,年轻人精力旺盛,不分白天黑夜打球的声音,让住在广场周围的老人们非常不满。
居民们反映到社区,怎么办呢?社区决定开一个听证会,让社区居民自己来决定篮球场的去留。在听证会上,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抒己见,最后经过集体投票,大多数意见是拆除。
广场空出来了,跳舞的大妈们进来了。不久,跳舞队伍分成了坝坝舞、交谊舞、民族舞等5支队伍,为了争地盘,争主导权,大家又开始吵架。社区又组建了一个劝架队,请来法官、大学老师给劝架队培训如何劝架处理邻里纠纷。几年来,100多名热心、人缘好的大叔、大婶参加了培训。辖区内哪里有吵架,劝架队员便很快到现场调解。
劝架队员杨世容说,经调解,广场上几支健身队伍达成一致,按时间排轮子跳舞,再没吵过架。
跃进村街道党委书记钟灿感慨地说,几年来的社区管理经验表明,社会管理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群众主意群众拿, 群众工作群众去做,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去干,只要做到这几点,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积极性,老社区也会焕发新面貌。目前,跃进村街道10个社区中,有9个社区获得了萧山市平安社区,而革新社区更是获得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称号。
“信访镇”变成“幸福镇”
在北碚区复兴镇,记者看到村民住进了统一规划、整齐漂亮的“农民新村”,一派祥和之气。然而复兴镇以前却是个因征地问题矛盾突出,上访人数多的“问题镇”。在这一年多时间里,该村无一人到区以上非正常上访。 复兴镇党委书记李成银道出秘诀,那就是镇里在管理中探索出一套新的管理模式,如在各村建立起了“信访村民代表评议制”,村民要上访,先请村民们包括家属们来评一评。大家认为该上访,就通过正常程序上访。认为不该,就由村里协调解决。
村民王林(化名)是一位老知青的后代,因父辈当年住的知青房垮了,多年来不断到政府上访要求赔偿。李成银多次接待、解释无果。“村民代表评议制”推行后,村干部邀请来包括王林直系亲属在内的9名代表开了一次评议会。当年接待他母亲的村干部告诉他,他搬走后房子破旧垮了,知青房是村集体财产。听说王林家里困难,孩子上学需要钱,村干部给他介绍了一份清洁工工作,此后他再没上访过。
记者 陈晓容 实习生 张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