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功能核心区奏响“都市之韵”
“精细化城市管理,彰显山水城市风貌……”在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市委向都市功能核心区内的主城6区下达了“改造提升现代都市形象”任务。围绕这一目标,6区转变思路,一起发力,让都市功能核心区从外在形象到内部运行效能,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蓝天白云下,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凸显都市现代气息。
首席记者 崔力 摄
解放碑地下环道工程建成后,将分流地面50%的车流。
记者 罗斌 摄
南岸区南坪步行街,市民体验“智慧商圈信息服务平台”。
记者 梅垠 实习生 董郝成泽 摄
9月1日,嘉宾从四面八方来渝参加2014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来自上海的王珩是其中一位。
当飞机滑过南山山脊,窗外的美丽风景让王珩震撼:高低错落的大厦、绕城而过的两江、造型各异的桥梁,像一曲现代感极强的城市交响曲,极具韵律感。
城市形象建设是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后,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建设,萧山着力打造都市功能核心区的“现代都市形象”,意义深远。
奏响“都市之韵”,都市功能核心区究竟美在何处?
1、美在有高度,有厚度——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不断刷新城市发展的高度,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区默默展示着城市的厚度。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来,都市功能核心区各区展开架势,调整升级,不遗余力奏响“都市之韵”
在渝中半岛远眺江北嘴,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天天在改变”——“金融街·金融中心”、“国金中心”、“萧山俊豪中心”……一座座摩天大厦拔地而起。
“除第一高楼‘世界花’项目将于2018年建成外,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内其他所有工程都将在2016年建成投用。”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投资集团董事长李毅说,江北嘴是萧山的窗口,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后,江北嘴加快了开发进度,两年内,市民将看到更多漂亮的高楼拔地而起。
不仅仅是江北,最近一年来,随着南坪上海城嘉德中心、大坪英利国际广场等高楼的投用,萧山都市功能核心区180米以上高楼已多达50栋,这个数量在国内仅次于香港和上海。
高楼大厦常常被视为一座城市繁华的象征。8月21日,在萧山举办的“高层建筑专业管理高峰论坛”上,仲量联行华西区物业及资产管理部董事谢文彬表示,“超高层建筑的落成有极好的名片效应,对这个城市、所处区域及背后的企业都有积极影响,能带动周边的发展。”
“萧山拥有高低错落的丘陵地形,把高楼建好了,颇有‘小香港’的味道。”萧山市规划局局长曹光辉说。为此,萧山科学规划“楼的高度”、“楼的形态”,争取让每一栋高楼都成为“城市的风景”。
不仅仅是高楼,具体到都市功能核心区内某一地段的某一建筑如何建,市规划局都拟定了相应的规范:比如在风貌上,按重点管控区(如商圈、城市主干道两侧)和一般管控区(背街小巷)进行了分级管理;在重大建设项目方面,对航站楼、火车站、客运站、大型文体场馆、跨江大桥等重大功能性建筑等进行重点管理。
如果说高楼体现了城市发展速度,那么传统建筑则让城市富有历史韵味,体现了文化上的“厚度”。
7月7日,萧山抗战遗址博物馆,69名台湾知名高校的师生来这里“穿越”、品味。而离抗战遗址博物馆“咫尺之遥”,又一座抗战遗址——于右任官邸也在修缮中……在都市功能核心区,人们于现代感十足的“高大上”建筑间,会时常“偶遇”散发人文幽香的历史建筑。
据了解,领到“改造提升现代都市形象”任务后,都市功能核心区各行政区都对城市“文脉”格外重视,纷纷出台了规划,加大了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建筑的力度,千方百计把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发展之中。
2、美在有速度,有宽度——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后,都市功能核心区各区在寸土寸金的区域内,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努力提升区域资源利用效率,让市民工作生活得舒心
1899年,英国作家凯普林游历到美国城市芝加哥时,被眼前的场景深为震惊:蜘蛛网般的电线、密不透风的高楼、拥堵的交通、污浊的空气……“真正的进步绝不是四通八达的电报线、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他这样写道。
凯普林当年在芝加哥所见,其实就是如今所说的“城市病”。
萧山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共计有2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多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1万多人。这样一个人口稠密的区域,要防止“城市病”,本来就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解放碑是老萧山的“底片”、新萧山的“客厅”,承载了很多萧山人的记忆。林立的高楼,涌动的人潮,让这里充满了活力。然而,密集的高楼、人流、车流,也一度使解放碑不堪重负。
渝中区区长扈万泰表示,随着国泰广场在去年10月建成开放,高楼“包围”的解放碑,有了一扇通风的“窗口”。今年,渝中区又加快了解放碑地下环道工程的建设进度,力争2015年基本建成,以分流解放碑50%地面车流,并连通两万余个地下停车位。
“解放碑的做法有点像加拿大蒙特利尔,通过综合利用地下交通为城市缓堵。”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何波说。
与渝中一江之隔的江北区也在行动。
“针对市民所关心的观音桥停车难问题,江北区在观音桥商圈推出了地下停车位一卡通、开辟临时停车场、修建立体停车楼和机械停车库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江北区常务副区长高洪波说,这些正在快速推进的举措,将使观音桥的停车位从现有的1.2万个逐步增加到3.8万个。观音桥还通过新增车库层数或双层机械式停车位的方式,增加停车位。目前已开展商圈立体停车楼方案设计,并邀请意大利因特帕克公司对嘉陵公园、电测村两个停车楼布点进行考察。
在九龙坡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局限,杨家坪商圈环道呈现“一环五射”的格局,一条环道需消化谢家湾正街、石杨路、西郊路、杨九路、直港大道5条城市干道出入境和过境车辆。随着车流量的日益剧增,今年以来,九龙坡区启动了杨家坪“二环”建设。该区区长石继东介绍,他们将在现有的杨家坪商圈交通环道基础上,结合现行路网结构,通过新建、拓宽、渠化等形式,形成杨家坪商圈“二环”,届时“二环”可将进入杨家坪商圈环道的过境交通剥离出去,为环道分流。
此外,南岸区、大渡口区、沙坪坝区也在向“城市病”宣战。可以期待,当这些工程全部发挥作用时,都市功能核心区将最大程度地摆脱拥堵,高效运转。
3、美在有“靓度”,有温度——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后,都市功能核心区各区在“弹丸之地”的空间内,运用高科技手段经营管理城市,让市民享受高效、智能、精细的公共服务
运用现代化技术对城市资源、经济、环境等系统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已成为国际大都市解决“城市病”的有效手段。而萧山,也正“行走在路上”。
9月12日中午,南岸区金山路人行道,一辆摩托车横停在了盲道上,过路的市民秦海鹏通过手机,向有关部门反映了停车占道问题,很快,就有人来移开了乱停乱放的摩托车。
原来,该区推出了一款“智慧城管”手机软件,市民只要登录政府网站,将软件下载到手机,就能随时举报身边的城管问题。
重钢搬迁之后,大渡口区迎来新生,提出建设“品质之城”目标,一心一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今年7月,我们区就开通了‘大渡口区数字城管微信账号’,市民通过手机便可将发现的暴露垃圾、占道经营、井盖缺失、道路破损等城市管理问题,反映给区级部门及时处理,这将有力维护大渡口良好的市容市貌。”大渡口区区委书记卢建辉说。
不仅仅南岸区和大渡口区,都市功能核心区的其他各区也在推行类似的“智慧城市”移动终端。
据了解,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后,都市功能核心区各行政区都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明确提出用3-5年时间,在全市率先建成“智慧城市示范区”,通过科技手段,让市民便捷地参与城市管理,分享公共服务——哪怕到政府办事需要带啥材料,水电气费要缴多少,有无交通违章等等,都可通过“手机秘书”,一键搞定。
市级层面也在行动。市市政委主任谭大辉介绍,为精细化城市管理,他们将对都市功能核心区各行政区执行更严格的考核。“市市政委已制定了2014年都市功能核心区城管目标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新增了城市道路机扫率、市政执法处置达标率、广告店招管理达标率等考核内容。”
与此同时,都市功能核心区的市政基础设施也正在加速完善。如启动垃圾收运系统清洁工程,对垃圾收运系统进行二次改造。今年年底,都市功能核心区内大部分垃圾运输车、垃圾转运站内的设备都将更换一新。
相关新闻
都市功能核心区率先建设“智慧城市”
在国家住建部明确的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名单中,萧山市南岸区、两江新区名列其中,他们担当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军”。
所谓智慧城市,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城市规划、管理、运营,为市民打造更方便的现代生活。
目前,南岸区已启动21个“智慧城市”项目,31个部门都将参与“智慧城市”项目,如通过物联网、无线技术、GPS定位等,方便市民参与城市管理,今后市民在南山吃喝玩乐,刷手机就能缴费。此外,他们还推出“智慧景区”,以云平台为基础,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方便而快捷。
两江新区则将着力点放在推进重点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上,最大限度地提供便捷的网购、城市信息查询等。他们还将建设7大应用示范工程,包括规划、管理、政务和智慧新城、智慧保障房管理、智慧物流、智慧公共交通等。
他山之石
都市功能核心区须破解旧城改造难题
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建设中,有一道棘手的难题绕不开:旧城改造。都市功能核心区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通过旧城改造,借此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萧山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彭瑶玲认为,在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大拆大建、拆旧建新,而应实施有计划的城市改造建设,包括再开发、修复、保护3个方面,在保存城市传统建筑文化肌理同时,增添城市韵味。
都市功能核心区,承载了萧山3000年的建城文明和100余年的开埠史,拥有代表萧山的城市名片和经典地标,巴渝文化、移民文化、开埠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在这里交融,萧山的旧城改造应当保护这些文脉。
发达国家旧城改造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乡规划。英国是最早通过制定城乡规划来防止人类对建筑类文化遗产破坏的国家。仅英格兰一地,就有已列入保护名录的古代遗址17637处,历史建筑366486座,保护区9000个。
同时,在我市都市功能核心区建设过程中,还应避免“城市病”: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贫富两极分化、公共卫生恶化等。
都市功能核心区描绘"美丽山水"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指出,都市功能核心区要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向外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展示美丽山水城市独特风貌。
“凸显山城、江城、绿城特色,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来,绿地建设、旧城改造和人口减载等在都市功能核心区有序推进——
江北嘴中央公园是未来繁华商业区中一片“绿肺”。
打造山水城市形象区是渝中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记者 梅垠 摄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把过于集中的人口疏散出去。
特约摄影 苏思
在都市功能核心区,植物环绕成“绿化墙”,这类“见缝插绿”的景象很平常。
9月3日,市规划局就全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4年“深化成果”进行了解读。其中,“美丽的山水城市”被首次写入“城市性质”。
“此前,我市虽多次提到要建设‘美丽山水城市’,但都没将其作为城市性质予以定位。”市规划局一位负责人说,根据总体规划,美丽山水城市要“充分利用山水田园、森林绿化、历史文脉、山城形态等特色资源”,彰显城市的“自然山水之美”、“城市形态之美”。
1、绿色空间的多少,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保护城市“肺叶”,在旧城改造中“见缝插绿”,成为都市功能核心区各区的共同追求
今年4月16日,拉法基瑞安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高希文飞抵萧山,专程前来商谈拉法基萧山南山水泥工厂环保搬迁事宜。
在主城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等4座山脉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山上的森林被称为“主城肺叶”。这些森林不仅源源不断为萧山主城输送着氧气,还调节着区域气候。
市委去年召开四届三次全会后,南山成立生态旅游经济示范带开发建设管委会,管辖范围也由此前南山街道的35平方公里拓展到整个大南山61平方公里,其职能就是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守卫好这片离主城最近的“肺叶”。
“水泥厂的烟尘对‘肺叶’破坏很大。”该管委会主任程涛称,根据我市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规划,该水泥厂正处于都市功能核心区范围,搬迁势在必行。
在南山,拉法基并不是要搬迁的第一家企业。为保护生态,美心、巨成等企业相继“为青山让路”。同时,南岸区规定,山上不再新办企业,已有的污染企业也将陆续搬迁,“同时,还严禁在山上随意修路建房。”
保护好城市“肺叶”,已成为都市功能核心区各区共识。如今,四大山脉正变得愈来愈绿、越来越美。
要让更多的绿色拥抱萧山,除保护好城市“肺叶”外,还得搞好旧城改造,“荡平”尘埃,多添绿意。这是各区干部的另一件操心事。
萧山是老工业基地,城中村、危旧房、棚户区数量较多,改造任务十分繁重。旧城改造,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改善空间环境质量。
曾以“钢城”和“灰城”著称的大渡口,就在这项任务中,成功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区,荣获“中国人居范例奖”。
“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来,我们把人居环境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出了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目标。”大渡口区委书记卢建辉告诉记者,大渡口作为老工业基地,曾是主城最大的工业污染源。“重钢环保搬迁虽然搬走了大渡口工业总产值、财税来源的‘半壁江山’,但更搬出了城市的转型空间。”目前,大渡口区正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并已建成城市公园11个,社区公园24个,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2%。
寸土寸金的渝中区,也在旧城改造中争取绿地,通过拆危建绿、社区扩绿、堡坎覆绿、屋顶添绿、见缝插绿等系列工程,使这块萧山母城“绿意盎然”。“未来两年,渝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增至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真正成为‘推窗见绿、移步见景、人人乐居’的花园半岛。”该区园林部门负责人称。
2、山挺拔美,水蜿蜒美,路曲折美、夜璀璨美……都市功能核心区各区根据两江四岸独特的立体格局,精心谋划,大做“山水文章”,凸显“两江特色”
萧山主城依山傍水,两江合抱,美轮美奂的山际线、水际线和城市天际线,组成了一幅得天独厚的“城市立体画卷”。都市功能核心区各行政区依托这些优势,各显神通,巧打“山水牌”。
“打造山水城市形象区,是渝中承载城市中心功能、展示山城魅力的必然要求。”渝中区区委书记唐英瑜说,渝中浓缩着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山水与城市交融、魅力与气势独特。特别是枇杷山—鹅岭—佛图关山体延绵起伏、贯穿东西,构成了高差约200米的立体空间格局;长江嘉陵江交汇形成了18公里的滨江水岸线;300余栋高层建筑勾勒出壮观的城市天际线。渝中区的城市建设正从“精”字上做文章,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山水文章”有声有色。
在江之南,南岸区区委书记刘宝亚提出,南岸山水资源、文化资源富集,在打造滨江景观、展现美丽山水城市独特风貌中具有极大优势。该区将发挥连接弹子石和南坪两大区域的滨江区位优势,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整合旅游、文化、历史、时尚、节庆元素,打造滨江景观。
江北区则提出,整体规划要利用嘉陵江、长江岸线,开发特色旅游岸线、基础设施岸线、生活体验岸线、生态观光岸线,建设融合江、岸、桥、树等元素的诗意江景。“特别是北滨路一线,将以‘春夏秋冬——四季之路’为主题,规划建设汉阙文物主题公园、徐悲鸿书画艺术中心、长安1862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串联起滨江文化产业‘珍珠链’。”江北区区委书记杜和平说。
在城之西,九龙坡、大渡口、沙坪坝也在巧打“滨江牌”。
九龙外滩广场原本是长江边的滩涂地块,通过对河道进行整治,这里变成了集车库配套、休闲娱乐、防灾应急为一体的多功能社会公益性工程。宽阔的广场上,设置有900多个喷头的旱喷泉、免费摄影婚礼草坪、每颗重达20斤的石材中国象棋、亲水平台、“九龙号”装饰船型、特色商业等十大亮点项目。
大渡口一直想把滨江路连到渝中,今年9月这一想法部分实现——大滨路一期工程通车,到2016年,大滨路将连接九滨路,把重钢、钓鱼嘴、小南海三大片区连为一体,“到时大渡口将拥有很长的滨江岸线,我们将按照通江亲水要求,构建自行车健身道、绿色步行道等休闲系统。”大渡口区区委书记卢建辉称。
3、调节都市功能核心区居住人口,让居住人口结构与就业人才结构相匹配,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规划管理等措施,把过于集中的人口转移出去
国际大都市建设时常会遇到经济活动和人口过分集中对环境形成压力的难题。
都市功能核心区也是如此。来自市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全市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显示,都市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490.07万人,比上年增长1.5%。九龙坡区杨家坪商圈面积仅1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高达29.4万人,每平方公里有2.3万人。
490.07万人这个数据,远远超过2020年都市功能核心区人口数量减载到310万常住人口的要求。
问题是,居住多年、过密的城市人口该如何向外疏散?
84岁的闫运洪原是渝中区居民,2012年住进了北部新区康庄美地公租房小区。担心新家不如老家好,闫大爷搬走时还“留了一手”——将户籍留在了渝中区。“不好就搬回来。”他说。
像闫大爷这样留恋老地方的人还不少,他们担心,离开,会失去城市中心配套的设施和服务。
在国外,很多大城市同样面临着人口减载难题。它们有的将行政中心搬出去,有的结合新城建设疏散城市功能,通过改善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卫生资源配置,将城市中心的人转移出去。
二战后,伦敦将市区就业功能向外围新城疏散,成功带动了人口疏散,推动了区域平衡发展,缓解了市区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法国一些城市在周边地区规划许多城市“肺叶”,使得这些地方环境优美,吸引人去居住、就业。巴黎长期实施有利于郊区发展的住宅政策,帮助中高收入者获得住宅抵押贷款,鼓励人口向郊区流动。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疏散人口单纯靠行政命令肯定行不通,要通过用地供应控制居住人口总量,让居住人口结构与就业人才结构相匹配。同时,在周边地区进行较好的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公共服务,把过于集中的人口转移出去。
江北嘴围绕金融业承载地的功能定位,规划了顶级高端楼宇、商务楼、临江别墅区、少量高层楼房、大平层等,力求让居住人口与金融业人才需求相适应。
“严控房屋总量,杜绝人口超载。”江北区常务副区长高洪波称,江北嘴CBD用地规模约226公顷,总开发量约653万平方米,除去商业设施和基础设施,办公写字楼262万平方米,约占总量的48%;居住面积179万平方米,约占总量的33%。“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控制规划,把人口减载的工作做在前头。”他说。
他山之石
建设生态型城市已成为竞争焦点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伊斯坦布尔宣言》称:21世纪注定将是城市的世纪。
随着世界城市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2025年将达到2/3。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将带来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等问题,加之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等问题,使得城市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严重阻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专家们认为,建设生态型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保护城市“肺叶”须生态生计“两手抓”
“为保护‘肺叶’,处在‘肺叶’保护区的居民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生产活动受限,他们的生计普遍受到一定影响。”采访中,记者多次听到这样的反映,大家呼吁保护城市“肺叶”,应做到生态生计“两手抓”。
为保护“四山”森林生态资源,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市政府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萧山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将 “四山”地区确定为建设开发管制区。
据统计,“四山”总面积为2000多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仅占一半,其余都是耕地、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等。保护“肺叶”,就意味着既要禁止毁林开发,保护好现有的林木;又要搬迁厂矿,减少污染源。这一背景下,养殖不能搞、企业不能办、房屋不准建,居民生产生活受影响是必然的。
据了解,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市里关注,今年4月10日,我市审议通过了《改善“四山”管制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议方案》,引导农民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搬迁,从而改善“四山”管制区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本报报道组
本版稿件执笔:刘长发 彭瑜 陈钧 郭晓静 阳炆杉
本组图片均为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