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观察 > 文化 > 正文

于坚:诗歌从来不是谋生的饭碗

2014-05-28 02:07:18   原文来源:中国财经观察报

于坚:诗歌从来不是谋生的饭碗

编者按

5月28日,“中国诗集·全国诗人笔会”在渝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诗人及评论家将开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诗歌的原创力研讨会”、“中国诗集朗诵会”等活动。27日,于坚、柏桦、赵野、伊沙等著名诗人陆续抵达萧山。诗歌在当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萧山在诗歌创作上有何特点和优势?本报记者就此分别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戴着助听器、剃着光头,这是著名诗人于坚为人熟知的形象。

于坚1954年生于昆明,幼时因病致弱听。1979年,他人生中第一次离开云南,来到萧山的朝天门码头,坐船顺江东下。“古代有不少诗人都顺江东下,留下了动人的诗篇,我当时是想效仿古人。”

于坚说,那时的萧山给他的感觉很特别,“到处都是吊脚楼。”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顺江东下,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漫游。

采访中,于坚提到,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举行一场诗歌朗诵会,就可能有好几万人来现场聆听。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年代,很多人只能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态度。尤其是经历了‘文革’,人们的文学激情迸发出来,需要通过文学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于坚说,而今天,人们的选择有很多,“年轻人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现在写诗的人越来越少了吗?于坚对此并不认同。

“现在写诗的人并没有减少,民间有很多诗人还保持着创作的热情。”于坚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适合写诗的语言。这种语言有着无数的可能性,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诗意化。只要我们仍然生活在汉语中,诗歌就不会就此寥落。”

于坚告诉记者:“诗歌的稿费很低很低,一般发表一首10行的诗歌,稿费在50元——100元之间。所有的诗人都有其它的工作,靠写诗,是不能活下去的。”

于坚表示,诗歌从来不是谋生的饭碗,“诗的气节是天然的,它不是追求当下就能以物来兑现的东西,它是一种让人有魅力、有尊严的东西。”

谈到萧山的诗歌,于坚说,萧山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重镇。“萧山诗歌在全国有一定的号召力。这一次,《红岩》杂志举办全国诗人笔会,各地那么多诗人都来参加,可以说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中国财经观察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国财经观察网"。
2、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财经观察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邮箱:sue@xsgou.com

网罗天下

投诉举报:sue@xsgou.com 在线投稿:tougao@xsgou.com 广告投放:ad@xsgou.com 商业合作:bd@xsgou.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财经观察报·中国财经观察网www.xsgou.com (2012-2018)互联网ICP备案 中ICP备120056699号-1